4月26日,从昆明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建筑工程学院污染过程控制与模拟团队,近期利用光催化高级氧化技术,助力新型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在高原区域水污染防治和水污染治理安全取得关键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能源与环境材料》上。
研究团队利用水泥生料中的铁组分构建催化体系,模拟钢铁固废的组成,制备出铁基催化剂,实现了碳酸钙与甲烷共热定向转化为氧化钙与合成气,该催化剂无需分离即可直接用于水泥熟料生产,为水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路径。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
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团队提出利用原子团簇促进以甲酸为载体的液态储氢新方案,为制氢、储氢等关键技术提供新思路。
4月10日至12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暨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京举行。这一活动为社会各界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集中展示环保产业在AI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低碳转型与“双碳”目标、绿色生态创新实践等方面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研究团队负责人刘岗表示,中国科研团队近期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对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二氧化钛进行“结构整容”和“元素替代”,显著提升了通过阳光直接分解水获取氢气的效率。相关成果于4月8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和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科学家携手,利用DNA分子自组装技术,首次实现了三维纳米电子器件的自主构建。
3月15日,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持、宁夏超导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组织的“高温超导磁控硅单晶生长装备、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在宁夏银川市举办。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应用日益广泛的背景下,高功耗芯片、高密度服务器等部署量攀升,单机柜功率密度增大,对数据中心在绿色高效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马丁团队聚焦制氢技术,通过两条互补的技术路径,实现了高效、稳定、低成本的氢能生产,为清洁能源领域带来突破性进展。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高端聚甲醛新材料项目中试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实现了高端聚甲醛新材料生产技术自主可控,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